每一个财富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,每一个秘密的背后都有着一些偶然而又必然的事件在支撑着。
智慧、细心的陈日福,显然掌握了这些偶然与必然的规律,把握住了人生与财富的秘密,因此他成功了。
人的一生注定会有太多的偶然,人们往往把这种无法预知的机缘巧合归于神秘的力量来顶礼膜拜。但陈日福相信,“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”。
现担任绍兴县一家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、中国轻纺城台州商会副会长的陈日福,属于上世纪台州商人白手起家的那一代。20年过去了,曾经租住过的低矮农民房,如今早已高楼耸立,他也从当年的农村穷汉子,变成了坐拥千万身家的老板。
回忆创业初的窘迫,45岁的陈日福仍是百感交集:“那是一个喝稀粥都不饱的年代。”
陈日福父亲去世得早,兄弟三人在母亲拉扯下,艰难度日。初中毕业后,15岁的他告别家人,踏上了人生的淘金之路。从一个泥水小工,到手下有着100多号工人的管理人员,21岁的陈日福,跟着施工队走过了青海、湖北、兰州等地,跑遍了大半个中国。
“工作的动荡、人生的漂泊、经济的困扰”,陈日福总结了自己的打工生涯。他感觉到这样的打工生活并不是他所希望的,他更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,他要自己当老板。
“商人永远都在寻找商机。”采访中,陈日福多次提到这句话。1990年,在大连卖眼镜的陈日福回到了椒江下陈老家。“那真是一个挣钱的年代,路桥市场蓬勃发展,周边一些加工产业也风风火火。那时候的椒江下陈很多家里都有织布机。”陈日福告诉记者,看到周围的人一个个富裕起来,他心动了,也心慌了,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落在了别人的后面。
陈日福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,他用全部的积蓄买了两台织布机。“别人能做到的,我要做得比他们更好。”敏锐的商业嗅觉,使陈日福觉察到,这种简单的原料加工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它的利润将会一点点缩小,必须要寻找到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。精明的陈日福不想就此坐以待毙。
“我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,做家庭作坊主并不是我的目标。”陈日福向记者这样评价自己。那段日子,他一有空,就到路桥的棉布市场转悠,哪块布料好,哪块布的款式新,他都把它们深深地记在心里。通过模仿,陈日福很快就织出了市场上最畅销的布料。
“我做经销商,提供样品,让这些家庭作坊为我加工原料岂不更好?”一个点子在陈日福的脑海里迅速闪过。当时的下陈,家庭作坊很多,大家从绍兴买来原料,织成布后送到绍兴染色,然后再拿回路桥的棉布市场销售。“这是一个费时、费力、又费钱的繁琐过程。”陈日福说,他把这些事情都归于了简单,他们有机器,而他有销路,两者结合起来后,一些家庭作坊就成了他的加工厂。
由于是白手起家,陈日福极其珍惜赚来的每一分钱。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:在生意场有一个惯例,不管到哪里,大家见面总要先递一根烟。他本人不抽烟,也不舍得抽烟。但为了应酬,口袋里总是装着一包烟,“有的时候,烟放在口袋里发霉了也不知道。”
如今的陈日福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又是卸货员、又是业务员、又是老板的小商贩了。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,回忆起创业的艰辛,陈日福感慨之余,也有几许自豪。1997年,从路桥来到柯桥发展,当时的钱只够租半间店面,但他依然兴致勃勃,“这毕竟是我在柯桥的第一个摊位。对于生意人来说,就好像一个没有家的人,找到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。”
记者曾多次问他,创业中是否碰到一些难题时,他脱口而出:“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。”因为在他看来,创业中,一切困难都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十年的打拼,他已经从一个小商人成功蜕变为一个企业家。“前店后公司”的现代经营模式,同样还在做着纺织生意的陈日福,现在的经商之路要比以往轻松很多。
采访结束时,陈日福说,他的成功得益于当年那个时候难得的市场机遇,但是有一点,不管在什么时候,一个人想成功,勤奋和钻研在任何时候都是通用的。 |
|
|